無限影展代言人・林予晞

打開想像力,永遠是理解的第一步

透過影像打開我們的感受力與想像力

讀研究所時,我有幸修到專精於醫療社會學的張恆豪教授的課。記得那學期,他讓我們閱讀一篇刊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的論文,主題是偏遠醫療治理與達悟族精神失序者的醫病關係。該研究者發現,達悟族精神失序者「不遵醫囑」的比例極高,這樣的落差引發了她的好奇。經過探訪與分析,該研究者指出:現代的「實證醫學」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樣客觀。不遵醫囑,不一定代表病人有問題;然而,主流的醫學判斷方式與數據調查技術,卻引導了我們大多數人對「健康」與「正常」的理解。

張教授在課堂上提醒我們,一個人被判定為「有障礙」,很多時候與環境設計有關。腳不方便的身體遇到樓梯時,就成了「障礙者」;但試想,如果這個世界從一開始,主要的上下通道就是坡道,而樓梯只是輔助設施,那麼,腳不方便的身體,還會被分類為「有障礙」嗎?

打開想像力,永遠是理解的第一步。所謂「主流」——到底是誰說了算?「差異」究竟是缺失,還是力量?

台灣社會在面對身心障礙議題時,長期習慣從「健全主義」的觀點切入。於是,關懷、憐憫、勵志,甚至獵奇,都成了常見的敘事方式。然而,這些方式往往忽略了障礙者的日常性。若能跳脫預設框架來觀察生活,就會發現所謂「一般人」的門檻其實非常高。

從走出家門開始,我們就被要求看得懂各種標示與號誌,要理解公車站牌,在車站裡能判斷運輸方向與目的地。無法精準判斷的人,會被稱為「路癡」。你會發現,「一般」的範圍非常狹窄,任何人稍微偏離,就可能被標記為有困難或障礙。但是,這些判定方式,到底是誰制定的?是否能鬆動?

1970 年代的法國,有一個有趣的例子。精神分析學者費利克斯・瓜達里(Félix Guattari) 在 拉博德診所(Clinique de La Borde,又譯 La Borde Clinic) 主持了一場有別於主流的精神治療實驗。一般醫療的想法,是「把一個病人治好,讓他們能夠回歸社會」;但在拉博德,醫療人員從未打算將病人「送回」社會。他們選擇讓患者在這個精神療養中心裡,以自己的方式創造生命。

這個學派認為:精神分裂的成因,往往源自於社會環境,而環境不良的結果,會反映在個體身上。如果能反過來,將主控權與能動性還給病人,讓他們成為創造的一方,那麼他們所構築的世界,還會是那個整齊劃一、定義狹隘的社會嗎?如果不是,那又會是什麼樣貌呢?

若借用瓜達里的概念來做思考的話,可以理解到:差異不應該只是被治癒、被矯正的對象,而是一種能開創新可能的契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暫時無障礙而已。生命歷程中,各種狀態都可能讓我們掉出所謂「健全」的範圍。譬如,近視的人需要眼鏡作為輔具,才能回到所謂正常的視力;身體受傷時,行動方式也會馬上被視為非一般。如果「健全」與「正常」的定義總是如此狹窄,那麼,當我們逐漸邁入老年,要符合這些標準,只會越來越困難。

或許正因如此,我常常覺得,其實我根本沒有達到這些標準,只是隱藏得很好,好像臥底在這個社會裡,假裝像一般人一樣過生活罷了。

這種思考,讓我在面對台灣無限影展時,有特別深的感觸。今年的標語是:「感受交流,擁抱不同,邀請你,我們一起。」這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行動。感受,意味著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上;交流,是在差異中找到連結;而擁抱不同,則是鬆動對「正常」的僵硬定義。

無限影展的價值,在於透過影像打開我們的感受力與想像力。它邀請我們去理解差異,接受世界並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滿多層次的色彩。這種理解,不只關乎身心障礙者的就業平權,更關乎整個社會如何面對人的多樣性;而看見並擁抱這些差異,到最後也會發現,其實,就是回頭承接自己的所有一切。

聯絡資訊
週一至週五 09:00-18:00
02-26332000
ptstlff@gmail.com
© 2025 Copyright
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