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描述自閉症少年「楚原」拒絕溝通、缺乏情緒表達等症狀時,令我感觸頗深,不禁想起在起良兩歲半被確認為自閉症患者那一段日子,當時我們也明白,他一生都會面對這些無法跨越人際及情緒鴻溝,而身為父母的我們只能做好心理準備。
影片中教練沒有試圖糾正,而是從最基本互動開始:例如揮手、對話、慢跑這些最原始的肢體與語言去營造與「楚原」之間的互動。這些最原始、最簡單的肢體與語言,反而是打開自閉症孩子心扉的鑰匙,也是認識孩子、與孩子相處最好的方式。
最終,楚原不是變「正常」,而是在被接納中慢慢打開心房,因為馬拉松比賽成了他的舞台,也成了他理解自我肯定的過程。例如在影片中參加比賽時當他想放棄時一位跑者遞給他一片餅乾,他回想小時候媽媽為了讓他跑步會用餅乾引導的情境,最後他選擇丟掉餅乾是告訴自已這個比賽是為自已而跑。那一刻,他「喜歡」跑步,也享受這種比賽過程。
影片中這些畫面,對我來說很熟悉——因為在我陪起良的成長過程,也經歷過這樣的等待與信任,雖然等待的時間會很漫長,但每一次哪怕小小的進步,都讓我們欣喜若狂。我們終究明白:愛與耐心,就是能陪孩子慢慢打開心扉的力量。。
起良小時候不愛說話、反應少,旁人看不懂他在想什麼,在他有情緒需要反應時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透過哭鬧方式來宣洩。這些舉動也容易引來他人側目看待與不解,如同劇中被嫌棄或讓外界覺得父母沒教好孩子的畫面,也在常在起良的日常中上演。
但我知道,他其實都在聽、在感受,只是用自己的節奏表達,雖然他的表現出來不合外人所謂〔正常〕表現,但他已在努力的學習語言與溝通模式,哪怕是多說出一個單字,哪怕表現出來某些小小的行為,對我而言都是振奮的鼓舞。
教練陪楚原跑步的方式,就像我陪起良畫畫、練習生活:慢慢來、不逼迫。唯有確認這是孩子喜歡的事,再去找更好的資源。找到他繪畫的啟蒙老師(邱憲章) 更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老師讓他用自已喜歡的媒材(線畫)去作畫一樣,在作畫過程中。不干預,而是從旁觀察與適時的引導。終於,起良畫出屬於他自已的風格,畫中的線條、色彩,像在訴說著他的故事,也告訴我,他一直都在努力。
適時地教導並且用他能(懂)的方式去讓他理解怎麼與學習外界溝通,雖然這個過程並非三言兩語所能形容,但我也堅信等待他會慢慢進步。我從沒想改變起良,只想讓他知道:無論如何,他都值得被愛,同時也讓他知道,對家人與外界需要有適時表達與回應,才能讓家人外人理解他的想法與情感。
這條路不容易,但每次看到他笑著完成作品且在每次畫展中、被看見與肯定,就覺得一切值得,也希望給其他有孩子的家長看到,我們的小孩:不放棄,就有希望。這條繪畫之路或許是無心插柳的學習課程,卻造就足以影響他一生的成就。
電影裡的教練沒有偉大目標,只有一個信念:「我願意陪你走下去」。這也正是起良繪畫生涯的寫照--良師的陪伴,(憲章老師)從九歲時樣就陪者他一路走來,到如今已經走過二十多年的歲月。正因如此,他在三十歲前已就辦過逾十幾場的繪畫個展、聯展,在辦展過程中受到外界的關注與青睞。
《馬拉松小子》不是煽情的成功故事,而是「陪在旁邊」的選擇,唯有慢慢等待,並且給予適時的教導,才能使孩子有微小的進步;同時,這也是開啟他們心門的鑰匙。陪伴是一條漫長且無止境的道路,但也可能是條通往羅馬的大道。
身為特殊孩子的母親,我深知:愛不是用力推,而是適時放手、適時擁抱。讓孩子理解我們(家人、老師)永遠與他們同在,如同影片中,媽媽最後放手讓楚原去參加馬拉松比賽,才能讓孩子體會比賽中奔跑的歡愉。在他跑至終點時、受到眾人鼓舞時,孩子表現出的榮譽感和振奮,深深地讓我聯想到起良在辦畫展時被介紹的眼神:充滿開心與滿足。在那一刻,是養育他這些年來送我最棒的禮物,因為他走出一條屬於自已的「路」。
希望每位父母、師長、照顧者,都能多一點理解、多一點信任包容。他們的進步雖然很慢很慢,但請給他們多點時間去等待,他們也會為自已的進步去努力,唯有這樣,才能建立彼此間的信任,孩子們也才願意敞開心門與我們互動與學習。正如小時候我告訴起良的弟弟:家人是無法選擇的,但家人會是彼此的後盾,因為我們身體中共享一樣的血液,唯有互相「扶持」才能讓這個家充滿愛,讓這個家更圓滿。
有時候,只要你願意慢一點,孩子就願意靠近你一點。這個起點,能鋪成後續的溝通方式,也能讓孩子有模仿與學習正常的人際關係的機會。給他們時間,有朝一日,他們也會蛻變成一隻的蝴蝶,飛舞獨屬自己的美麗。很開心與大家推薦這部影片讓外界藉由這部影片而了解這群住在星球上的「星兒」,他們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在自已的世界閃耀,雖然與外界溝通相對困難,但卻閃爍著獨特的美麗和光芒。